同净王晟:在科学向商业转化的矛盾中解决空气治理难题 - 健康之初


同净王晟:在科学向商业转化的矛盾中解决空气治理难题

  “实验室里诞生的是前沿技术,而企业需要的是3~5年内可以看到收益的技术。”技术研究的特性和商业转化的迫切,一度成为科研与商业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那么,这两者可以合二为一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拥有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就可以实现,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创业他们又能接触到市场的需求,供需结合将有利于后续开发出迎合市场的技术。

  在美国,科研人员创业早已是家常便饭。在中国,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科研人员创业也变得日益普遍。但对于科研出身的创业者来说,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如何在科学的严谨性与商业的迫切中寻找平衡。而在这个问题上,同净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晟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从科学到商业转化的实践之路,值得同行借鉴。

  公开信息显示,王晟工学博士出身,曾先后担任日本北海道大学非常勤讲师、浙江理工大学教授、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多个重要科研职位,主持过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是地地道道的科学家。

  2015年,在王晟博士的主导下,研发光催化技术的环保科技公司——杭州同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正式踏上了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应用的征程。目前,同净科技已获得亿脑科技、熠帆资本等领投的上千万融资,光催化产品也已正式上市,市场反响热烈。

  商业化前奏:十二载研究,五年“磨”关键材料

  从杭州同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同净科技到了2015年4月才正式成立,但其团队对光催化技术的研究却是从2003年就已开始,这意味着从开始研究到公司成立,同净整整沉淀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的研究中,同净科技的研发团队所面临的困难重重。

  “一个核心问题的突破,至少需要两年半的时间,尤其是研发等工作,并不是劳动积累的结果,运气与灵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让研发的前景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有可能下一步就成功了,也有可能下一步就将前几年的研究成果一下子就推翻了。”在采访中,这是同净科技的董事长王晟谈论的最多的问题。

  虽然具体的研发步骤充满了不确定性,但王晟对光催化技术的看好却一直没有变过。“在所有污染物中,最难处理的是有机污染物,例如甲醛(HCHO)、农药(OCPs)、苯酚(C6H5OH)等,而这也是用户需求的痛点”王晟说。传统的物理生物处理技术,只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和转移,不能根除,而光催化技术,无疑是各种技术里安全系数最 高之一。

  所谓的光催化技术,就是在阳光照射的条件下,可以将有机物安全地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整个过程不需要其他化学辅助剂,反应条件温和,没有二次污染。“最重要的一点是光催化技术的学术原理已相当成熟,因此,我们确定光催化技术在环保行业的应用是可行的,唯 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突破其应用瓶颈,如何实现产业化。”

  王晟提到的光催化技术的应用问题是指,虽然光催化技术在无机载体上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但光催化材料的有机载体却一直没有找到,因为光催化材料在分解有机污染物的同时,也会对有机载体造成腐蚀。有机载体的缺失,意味着光催化材料的应用场景受到了限制,这个被世界权威专家誉为“当今世界最理想的净化技术”也难以在环保领域发挥其威力。

  基于此,对于研究步骤的不确定性,王晟发挥了身为科学家的“倔强”。“磨”是他在回忆研发过程时提到的最多的一个字,他跟光催化应用技术的研发杠上了。这一磨就磨了五年,直到2008年,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同净实验室才发现,纤维等有机柔性载体是光催化纳米粒子附着载体最 好的选择,例如纺织品。同时,为了解决对有机载体的腐蚀问题,同净科技自主研发设计了“笼中鸟”核壳结构,以非直接接触法将纳米光催化剂负载于有机载体上,保持高活性的同时避免有机载体被光腐蚀。也正是这一技术,让同净科技成功地突破了多年来光催化剂推广应用的瓶颈,成为全球首例解决光催化剂有机载体的研究。

  产业化尝试:“磨”字诀搞掂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换

  在回国前夕,王晟曾与自己的老师出现了学术与应用方面的分歧,老师希望他能够继续往学术研究方向深造,但王晟在看到国内的环保问题日益严峻后,他下定了决心回国解决环保问题。在光催化技术应用瓶颈突破后,王晟团队面临的一个最 大的困难就来自应用层面。

  如何将技术进行产业化?“研发工作是在实验室中制作出少量的产品,而生产是需要大量的制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微克和微升,最 大基本是克和毫升。而到了生产阶段,公斤,甚至是吨就是常用单位了。研发结束后向生产移交与放大生产,大事小情啥情况都会遇到。历史上,实验室研发成功后,在通向规模化工业生产的路上挣扎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小事一不留神就会出麻烦。比如,我们在实验室中工作,配制称量时用个塑料小勺子从瓶中挖出几克试剂来,搁天枰上称重。到了生产部门,按比例放大,要从大桶试剂中挖出几公斤试剂来称重,这么多的试剂,怎么弄出来都是问题!”

  为了克服产业化的问题,王晟带领着团队继续“磨”着,直到2010年,王晟团队才弄好生产设备,之后经过两年时间的反复尝试,到了2012年,第 一批光催化产品才正式生产出来。

  到了2014年,王晟率领团队进一步优化光催化剂的负载问题,通过采用动态柔韧的三维形态有机物作为载体,以“体催化”的概念将整体催化能力提高10万倍,且巧妙地解决了纳米光催化剂的回收问题,进一步节约治污成本。

  市场占领:让用户从实际体验的层面感受产品功效

  在技术与生产都得到解决后,同净科技正式成立,产品也顺利出产,而这时摆在王晟团队面前的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如何去占领市场,完成产品到达用户的过程。

  基于对自己的技术领先性的信心和对商业化开明、开放的胸怀,王晟化繁为简——“术业有专攻,既然我们不擅长,那就让擅长的人去做!”同净科技只负责产品和技术,而市场则让更为专业的销售团队和经销商去做,从而更好地让技术与不同的领域相结合。

  而对于产品和技术,王晟在坚守科学的严谨时,也极为推崇极简主义。“把产品做得尽量简便易用,用户不需要考虑任何繁杂问题,直接看到效果就好。如甲醛是家庭生活的痛点,同净的产品要做的就是让用户能够从嗅觉、视觉等更明显的层面感受到产品的功效,不需要用户去考虑更多后期的检测等更为繁杂的事情,一切由我们来做!”

  正是由于同净科技在商业化道路上的开放姿态,同净的产品很快吸引了多地的经销商,并且在不少大型项目中表现亮眼。如在2016年召开的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筹备期间,同净科技为大会场馆提供空气净化产品与服务。光催化产品自11月21号入场至12月1号离场,共计十天治理时间。治理范围高达15000立方米,目标治理空间的甲醛值更是从0.2 mg/m3降至0.02 mg/m3以下(0.1 mg/m3为国家安全标准),所承接的异味严重、甲醛超标的场景最终全部达到治理标准。

  虽然目前已有亮眼成绩,但对于未来,王晟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除了自营产品,我们希望光催化技术能够与其他行业实现对接,拓展到更多的领域。”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咋舌。201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9576亿元,同比增长6%;“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约4.5万亿元。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2倍多;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支柱。

  在环保产业领域,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但至今为止仍未产生一个千亿规模的企业,已经具备技术壁垒的同净科技会成为独角兽吗?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免责声明:苏州巨火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文章原作者的个人观点。所写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信息未经证实,对该文所写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仔细核实相关内容。若有疑问请致电:0512-85889237,纠错电话:18120051373)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