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事件暴露基层防疫工作软肋 - 健康之初


内江事件暴露基层防疫工作软肋

核心提示:四川省内江市近期发生的群体预防性用药事件,有134人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住院治疗118人,1名3岁女童死亡。

  四川省内江市近期发生的群体预防性用药事件,有134人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住院治疗118人,1名3岁女童死亡。根据内江市卫生局通报,此次事件是因为预防疟疾预防性服用磷酸氯喹过量。目前,事件涉及的3名责任人已被停职检查。预防药缘何成了“夺命丹”?此事件有什么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

  基层防疫人员素质不高仍是问题

  “做好事却收获了坏结果。”谈及内江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的一位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可能的疫情分析,制定出合理的防控措施,却因为在措施落实中各种条件的制约,使事件结果走到了设计者初衷的反面。当前,在不少地方,基层防疫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众的健康需求并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防疫人才断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许多环节存有隐患。“内江事件把这些隐患放大了。”

  贵州省大方县疾控中心主任陈德新认为,这种隐患首先表现在农村基层防疫人员总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陈德新说,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现在的防疫工作不可同日而语。以免疫规划为例,最早只是4苗,现在是14苗防15种疾病,每一种疫苗又有不同的接种禁忌症,对基层防保人员素质的要求高了。此外,国家重大公卫项目、基本公卫项目的开展,除了艾滋病、结核病这些重大疾病防治本身对疾控人员要求提高外,孕产妇系统管理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都落实到乡村一级的防保人员身上。这些工作对质量的要求不光是填个表,还要对数据进行基本的分析甄别。但在很多地方,相应的培训没有跟上。

  此外,隐患还在于防疫人员数量不足。陈德新说,在贵州一些地区,一个村级防疫员要承担上万人的防保任务。这些任务既有传统的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又有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报告、健康教育。任务繁重,势必影响防疫人员的工作质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认为,发生这样的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根源是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他说,2003年非典发生后,疾病预防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应的资金投入随之而来。但是,这些投入大多被用在了硬件建设上,而软件的配套却远远落后。各级疾控中心的房子越建越好,但是房子里面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却没能得到相应提高。

  黄建始指出,疾病预防工作不同于临床,它面对的人群更为庞大。因此,疾控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疾控工作者承担的责任大,对他们的要求高。然而,目前我国对于疾控队伍建设既没有严格科学的前期准入管理,又缺乏足够合理的后期系统培训,疾控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也就不足为奇。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