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为谁而定 - 健康之初


中国标准为谁而定

核心提示:近日来,“麦乐鸡事件”、“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以及“乳品国标倒退25年”等话题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标准”的思考。为什么影响民众健康的问题频频发生?为什么监管部门总是在事发之后出面解决问题?为什么几年前的问题会在解决后重现?为什么同一家企业几次三番出现问题之后还能笑傲市场?是因为“中国标准”的缺失?还是因为“中国标准”过低?再或者,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近日来,“麦乐鸡事件”、“霸王洗发水致癌事件”以及“乳品国标倒退25年”等话题引发了国人关于“中国标准”的思考。为什么影响民众健康的问题频频发生?为什么监管部门总是在事发之后出面解决问题?为什么几年前的问题会在解决后重现?为什么同一家企业几次三番出现问题之后还能笑傲市场?是因为“中国标准”的缺失?还是因为“中国标准”过低?再或者,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1、 标准缺失

  “麦乐鸡事件”发生后,药监局发出通报说,中国目前尚未颁布麦当老麦乐鸡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法定检测方法标准,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建立相关检测方法。

  美的“紫砂门事件”被爆出后,消费者谈“紫砂”色变,但关于“紫砂门”的结果却迟迟没有出来。佛山简氏依立电器公司董事长简广则指出,造成行业局面混乱的原因是“紫砂”定义不明确,缺乏相关细化的标准。

  “聚二甲基硅氧烷”最先由美国查出,而多年前的“苏丹红”和“孔雀石绿”都由英国最先查出,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在标准方面总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中国应尽早建立自己的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这是判定食品是否安全的基本依据。”

  专家解释说,受“惠”于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已是“谈虎色变”甚至“杯弓蛇影”。消费者往往武断认为,食品里检出某种成份就视为不安全。“其实不然,有些成分要看含量标准,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可以。”

  2、标准过低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在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创“历史新低”。25年后,为何新标准不升反降?新标准降低的原因何在?降低后的标准,会不会影响到消费者食用奶制品的品质?

  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给出的回答是,“这次颁布的国标的设置是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这个标准的执行主体是奶牛养殖者和乳品企业。在标准的制定和讨论当中,广大奶农和养殖者强烈的呼吁,要求科学设置乳蛋白、菌落总数等相关指标,部分乳品加工企业也有相应的要求。据调查,标准颁布以后,绝大多数奶农赞同现行的生乳国家标准,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我们不禁要问,“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不是为了民众的食品安全制定的吗,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为奶牛养殖者和乳品企业而定?25年前制定的标准,在25年之后才发现高了,难道说25年以来,我们引用的乳制品从未达标过?国外尤其是欧洲的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一般都超过了3.0的标准,我们怎么能比人家低那么多?对消费者来说,这样低标准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很显然,靠降低标准无法解决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说,降低生乳中蛋白标准,不一定对奶农是好事。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一种是受奶牛品种影响,其次是奶农不舍得花钱用更好的饲料。喂养更好的饲料,生乳中蛋白质肯定会提高。这完全是饲养技术问题。

  他还反驳说,有专家认为降低标准能有利于奶业监管,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总有比现行标准更低的生乳生产出来,所以,如何防止人为在鲜奶中添加东西,一定要靠制度化的保障和监管,而不是降低标准。

  3、企业自律缺失

  在“麦乐鸡”的事件发生后,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我国食品安全法对添加剂生产经营、用量标准等有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法按规定的品种、用量和范围使用添加剂。”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标准”的确是在逐步完善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听到的是这样的论调,看到的却是企业屡次三番逆标准而行的做法呢?试问,企业的自律在哪里?在标准缺失的时候,企业的自律就有理由堂而皇之地缺失吗?

  近年来,麦当劳、雀巢、思念、龙凤、三鹿、蒙牛、双汇、美的以及霸王等公司纷纷爆出安全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行业信任危机。品牌的背后是信誉的支撑,作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却屡屡爆出安全问题,甚至有的企业接连爆出很多不同问题,比如雀巢的转基因奶粉、碘超标等事件,这是品牌的悲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应当加强自律,珍惜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行业成熟的特征是“标准”,但推动行业发展靠的是企业的自律。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