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糖尿病“中国标记” - 健康之初


发现糖尿病“中国标记”

核心提示:为了揭示“大肚子细腿”与疾病的关系,并且能够在同一技术平台上与全球同道“对话”,市六医院、市糖尿病研究所还在国内第一个建立了被誉为国际“金标准”的“扩展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通俗一点讲,这是用来精确检测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技术。

  靠着十年来对“大肚子细腿”的研究,项坤三院士、贾伟平教授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现糖尿病“中国标记”

  项坤三院士、贾伟平教授刚从北京捧回一个重量级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去市第六人民医院、市糖尿病研究所采访的路上,记者很为生涩难懂的获奖题目《体脂、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苦恼。不料一句“大肚子细腿”,很快就打开了我们之间轻松交谈的话匣,而且我发现,专家们的研究与我们竟是如此“近距离”。

  “我教你一‘绝招’。注意看看周围有没有那些大腹便便却臀部、大腿部不太肥胖的人?你可以大胆告诉他(她)——别觉得现在血脂、血糖都还可以,千万当心糖尿病啊!”贾伟平快人快语。

  前所未有“大工程”

  一直以来,“大块头”被公认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集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或腹型肥胖于一身者)的一个显著标识。然而,中国人的“块头”远远够不上欧美人的“规模”,为什么这里的发病一点也不少?我们的肥胖与外国人的不一样吗?有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易行地将那些重点人群尽早“找”出来呢?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项坤三、贾伟平手中一项前所未有、浩瀚而繁琐的“工程”。因为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人能够细致到从测量人体各部位脂肪分布入手,进行肥胖“特异性”的研究;也没有人能够拿出一套与国际技术接轨的大样本数据,说明中国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现状。

  课题组的工作具有开创性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他们首先在上海选择了两个社区,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详尽标准,为近6000个随机抽样的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入户调查,同时进行包括血糖、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等内容的随访检测。之后,他们又率先采用磁共振,在临床上开展脂肪测量对比研究。

  于是,“腹内脂肪较多”成了中国易感人群的脂肪分布特点,而代谢综合征的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平方)“风险线”也从外国人的“25”降为了更符合我国实情的“23”。

  我们也用“金标准”

  其实早在1993年,项坤三有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就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也是这一领域的所获得的最高“国家大奖”。而以一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他当年就提醒他的伙伴们:“看着吧,5年以后,‘肥胖’一定是个热点。”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