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余学清:肾脏捐献的挑战在于改变传统观念 - 健康之初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余学清:肾脏捐献的挑战在于改变传统观念

核心提示:我国肾脏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尿毒症患者移植了健康肾脏后不影响工作与生活。遗憾的是,因供体器官不足,大多数患者等不到供体器官而死亡。

  据了解,我国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为万分之一,而肾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在器官移植中,肾移植历史最久,最为广泛,成功率最高。而肾移植手术连续几年徘徊在5000例的现象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关注,造成肾移植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是肾源紧缺。

  今年的世界肾脏日就与肾移植息息相关,主题是“捐献肾脏,延续生命”,提倡人体器官志愿捐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余学清对此做了一番解读:“今年的世界肾脏日主题简单却富有意义,推动人体器官捐献的关键在于传统观念的改变。”

  专家简介:

  余学清,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内科教授,博士导师。擅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脏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尿路感染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等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肾脏病诊断与治疗经验。

  传统观念严重限制器官捐献的开展

  在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非常高,发病率达到10%,1%的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即尿毒症。肾脏移植不仅让尿毒症病人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更让他们能够真正回归社会,享受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

  面对尿毒症病人的不断增加,器官短缺、供求差距的日益增大,器官捐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器官捐献是当今西方国家最主要的移植器官来源,也势必成为我国今后最主要的器官来源。余学清教授指出:“‘死留全尸’等魔咒般的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人们对捐献器官造福于生者的大爱观念。不过奢求传统观念快速改变并不现实,观念的扭转终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法制不健全是限制肾源短缺的另一个制约因素。那些本来自愿捐献器官的公民,即便在生前完整地填写了捐献资料并按程序完善了全部声明、公证等法律手续,可一旦去世后,其家属仍然会阻挠医护人员,致使人体器官因错过最佳摘取时间而丧失功能。余学清教授遗憾地表示:“相关法规的模糊表述以及可操作性不强,也使现实中本就少量的捐献一次次流产。”

  肾移植苦于无肾源 提倡亲属捐献器官

  我国肾脏移植技术已非常成熟,尿毒症患者移植了健康肾脏后不影响工作与生活。遗憾的是,因供体器官不足,大多数患者等不到供体器官而死亡。

  据了解,现阶段中国大器官供体来源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活体器官移植”,但仅能在三代以内直系亲属间进行;二是“心跳死亡”器官捐献(简称DCD),是一种生前愿意在死后捐献器官,在心脏死亡后以无偿捐献的方式,把自己的器官捐给等待移植中濒临死亡的病人。

  既然出事故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而改变百姓传统观念是个漫长的过程,亲属活体器官移植也是值得鼓励的。余学清教授告诉我们:“直系亲属之间进行亲体器官移植有着组织相容性好、手术时机可以选择等优点,为了避免出现买卖器官的现象,活体器官移植仅能在三代以内直系亲属间进行。而且直系亲属之间肾脏还要进行配型,配型成功后才可以进行捐献。”

  在我国,器官捐献患者比例远达不到西方国家水平,而且人们认识还不够深入。余学清教授强调:“今年肾脏病日的目的就是要普及肾脏病防治知识,让大家了解所捐献的器官,有机会在其他人身体里延续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重要意义。”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