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青年人肠癌发病10年上升1倍 误诊漏诊率78.2% - 健康之初


沪青年人肠癌发病10年上升1倍 误诊漏诊率78.2%

核心提示:统计显示,沪常见恶性肿瘤中,肠癌发病增速最为显著,40年间从第6位上升到第2位,年均增速超过4%。但一般认为,肠癌发病随着年龄逐渐走高,青年并非重点人群。

  仅仅10年间,上海30岁以下青年人的肠癌发病率,已经上升了一倍多。我国肠内镜微创治疗泰斗、中山医院博士生导师姚礼庆教授昨天向记者公布了他最近10年研究结果,透露目前青年肠癌误诊漏诊率逾七成。

  10年观察有重要发现

  姚礼庆是中山医院内镜治疗中心主任,国内最早开展胃肠道内镜微创治疗的学界泰斗,“国际内镜大会终身荣誉奖”获得者,也是上海最早、最持久地观察城市大肠癌疾病谱变化的人。

  统计显示,沪常见恶性肿瘤中,肠癌发病增速最为显著,40年间从第6位上升到第2位,年均增速超过4%。但一般认为,肠癌发病随着年龄逐渐走高,青年并非重点人群。

  “实际上,上海等超级城市的肠癌高峰年龄已经较国外提前10-20年。”姚礼庆告诉记者,在他的电脑中,有一位怀抱婴儿的美丽女子的照片。那是2003年,时年23岁的女子在剖腹产手术中发现卵巢转移性肿瘤,随后由他亲手确诊为肠癌伴腹腔转移。在年轻母亲离世前,姚教授向她索要了一张母婴合照。正是这张照片深深触动了这位在国际上声名显赫的老专家,开始投身于既不产生任何效益、又无比繁琐寂寞的基础病例追踪分析工作。整整10年后他发现,2003年沪每百例肠癌病人中,30岁以下为2.5人,到2013年变成了6.8。

  更震惊的是,青年肠癌误诊漏诊率竟然高达78.2%。他在门诊中不断收到一些被误判为久治不愈型痔疮、炎症的肠癌病人,其中27.2%的人被当作慢性肠炎,30%人被按照痔疮方式治疗。

  一台手术改一代人命运

  令人欣慰的是,一连串数字变化也有好消息:10年前在他的手中,确诊的青年病人中早期的比例不过1-2%,大多数时候是“一查一个晚期”,“现在有5-10%的人发现时仍然处于早期,甚至是癌前病变期。”姚礼庆说。

  这也是他10年来孜孜不倦地向每个病人宣传早期筛查的收获。一位病人确诊后,经过姚礼庆的说服,儿子也来做了肠镜检查,结果从他的大肠息肉中找到了腺体增生伴中级瘤变。“这是癌前病变的前一站,如果是重度瘤变就是早癌了。”他告诉记者,这个重要的发现几乎改变了年轻人的一生,因为就在检查的同时为他切除癌变息肉,癌症就这样被轻轻挡在了门外。

  改变这些年轻人命运的,是由姚礼庆在我国首创的早期癌粘膜下切除术和经内镜肿瘤挖除术。后者是一种在世界上最小的隧道———人体肠道中开展的微创手术,被国际内镜学会奉为“改变世界的手术”。目前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每年开展此项治疗3000余例,几乎占据了全国一年治疗总量的一半。至去年底,该院一年开展肠镜筛查检查3.6万例次,筛检出肠癌1128例,其中31人年龄小于30岁。“以前年轻人患肠癌,几乎没有生存超过5年的,而现在早期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姚礼庆笑着告诉记者。

  研究饮用水致病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肠癌发病年龄大大提前?

  流行的说法是,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癌,喜欢吃牛羊肉、烧烤的是高危人群。但姚礼庆凭借对学术的高度敏感坚持认为,或许还有更重要的“凶手”———环境污染。

  目前,他领军的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正在与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等合作,开展肠癌致病因的分子靶向研究,其中一个方向是探究饮用水中的致癌因素,例如藻类等。姚礼庆说,要做一个和肠癌斗争到底的医生,要努力看清这种疾病的历史与未来。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