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 健康之初


该不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核心提示:从长远角度讲,家长采用多种奖励方式,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方式。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着名的“雷珀实验”。心理学家雷珀挑选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把他们分成两个组进行实验。他对A组的孩子许诺说:“如果画得好,就可以得到奖品。”对B组的孩子说:“我想看看你们的画。” 两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起来。结果,A组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的孩子得到了点评。三个星期后,雷珀发现,A组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明显降低,大多不愿意再画;而B组的孩子则和以前一样喜欢绘画。

  这个实验曾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雷珀实验”的结果显示,奖品固然能够强化孩子的某种良性行为,但是又存在这样的可能:孩子只对奖品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对被奖行为的兴趣。比如孩子只对金钱、物品感兴趣,而对学习本身没有兴趣。

  家长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承诺或者直接进行物质奖励,这样反而会阻碍孩子潜能的开发。而且靠物质、许愿等诱发、启动的行为,往往要以不断“升级换代”的新许愿、新物质加以维护。例如,一位家长许诺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就带他去麦当劳吃汉堡,但去了五次之后,孩子再也不愿意去了,对学习也不再热心,家长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一旦物质奖励维持原状,孩子对奖励目的行为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专家支招:

  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说:“一般看来,深受孩子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的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父母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从长远来讲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方式。例如,当孩子完成了一件事,需要被奖励时,可以让他选择跟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玩、做他们喜欢的游戏或者允许他多看一会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总之,家长对孩子的奖励要多样化,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的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

  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家长一定不能吝惜。任何奖励都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奖励孩子的三个关键:

  1、奖励要有可见性。孩子只看表面行为,如果父母心里赞扬孩子,脸上非常严肃,在孩子看来就是种“惩罚”,因为他没有能力读懂你的心。

  2、奖励要及时。孩子注意力变化很快,时间一长就会忘了为什么奖励,这样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此外,不及时奖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位置。

  3、奖励的目的要明确。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他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他们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他会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这样,父母的奖励就没有达到目的。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