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进补分体质 切勿补错身 - 健康之初


冬天进补分体质 切勿补错身

核心提示:冬天进补属于温补法,适合体质虚寒的人,但体质燥热者则不宜服用,因容易有上火的情形,尤其是有慢性疾病者如痛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补前最好先谘询中医师再进行。

  天气骤寒,人人疯进补,好像非吃羊肉炉、姜母鸭不可。但是,中医师陈潮宗提醒,进补需依不同体质做调整,中医将人体体质大略分为5种,包括:气虚者、血虚者、阴虚者、阳虚者、燥热者,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进补,才是最上策!在进补期间,还要严格控制食用量,避免出现补过头的情况。

  台湾基层中医师协会理事长、开业中医师陈潮宗指出,冬天进补属于温补法,即是用温性药材进补,吃后会感到身体温热,适合体质虚寒的人,但体质燥热者则不宜服用,因容易有上火的情形,尤其是有慢性疾病者如痛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补前最好先谘询中医师再进行。

  进补4大禁忌 应见好就收

  1.身体不虚不要补:

  身体健康进补要格外小心,主要是对健康没有加分效果,犹如是叫一个气血调和、身强体壮的人来进补,就好像在一件漂亮的衣服上贴补钉一般,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2.阴阳不合不要补:

  阳虚体质却误用当归、枸杞、生地黄等补阴药,则阳气更虚,阴虚体质而误用高丽参、肉桂、鹿茸等补阳药,则阴更虚,且虚火更大。阴阳不合而硬补,就像破东墙补西墙一般,不只白费心机,反而弄巧成拙。

  3.外感未解不要补:

  常看到有人感冒未愈,自觉身体虚弱,急着吃补药,结果进补后反而出现咽喉紧、胸口闷,痰黄稠难出等更不舒服的症状,这就是犯了中医所谓《闭门留寇》的大忌。也是一般民众常犯的毛病。

  4.上火者不要久补:

  门诊常见患者自行进补,不知节制,“补过了头”反而造成“上火”或“伤津耗血”的副作用。建议请掌握一个原则:“见效则止,见好就收”,这是比较安全的作法。

  陈潮宗中医师强调,冬天气虚血弱、体质寒冷,如四肢冰冷、倦怠乏力、肠胃冷痛、肢节酸痛、容易感冒的人,以“十全大补汤”中药膳最为常见,但进补药膳仍应依天候变化与本身的体质、健康状况选取最适宜的配方,才能达到效果。

  进补分5体质 气血阳虚热

  1.气虚者:容易有精神不振、易感冒、面色苍白、易疲倦、四肢无力、说话短气懒言、食欲差、声音低微、容易出汗、头晕等现象,可食用黄耆、党参、白朮、大枣一类补气药。

  2.血虚者: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头晕心悸、神疲气短、心悸失眠、皮肤干燥、月经量少等症状,宜食用熟地、白芍、当归、龙眼肉等补血药。

  3.阴虚者:口干咽燥、心烦焦躁、遗精盗汗、腰酸疲乏、手足心热、面红、眩晕、耳鸣、睡眠不安、身体消瘦、两眼干涩、失眠多梦等现象,可食用生地、麦冬、玉竹、枸杞子等药材滋阴润燥。

  4.阳虚者: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痛无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等现象,可常用有干姜、肉桂、补骨脂、肉苁蓉等补阳药。

  5.燥热者:从中医来看,可分为虚热、实热,这类的体质比较不适合自行冬天进补,如姜母鸭、羊肉炉等,因容易造成上火的现象,如火气大、口苦咽干、嘴巴破、睡不着等症状,如果在冬天需进补的话,比较适合凉补。凉补指性寒凉的食物来进补,能调和体内虚阳微升所导致的燥火,有降火解热,凉补药材包含薏仁、西洋参、玉竹、百合、茯苓、麦门冬等。

  中医师提醒:

  进补前,必须询问中医师后再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别忘记,正确的进补观念是要依个人体质调理,因此不论是单纯进补药汤,或是加入食材熬煮成药膳汤底,建议找中医师选对的药材进补,才能达到冬天健康养生效果。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