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 未病先防 - 健康之初


天人相应 未病先防

核心提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养,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就会稳定而有序。反之,不循规律,肆意妄为,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无序,全身机能处于失调而不健康状态,那么,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减弱,则易于内伤外感。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而摄养,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就会稳定而有序。反之,不循规律,肆意妄为,各种生理活动的节律长期紊乱无序,全身机能处于失调而不健康状态,那么,适应外界变化和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减弱,则易于内伤外感。

  这种“顺时摄养”的原则,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所以,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学说的重要原则。

  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动静和宜,衣着适当,调配饮食,以适应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经》提出了一整套四时摄养方法。

  人们在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尝而勿罚……”为适应这种环境,保持心情舒畅,要顺应这种春阳生发之气而不可折逆。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

  人们在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是说为适应夏季炎热气候,要戒急戒躁,以保持精力充沛,以使体内阳气能向外宣通开发。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夏天养生规律。人们在秋季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这是说秋天要使志意保持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不要让意志外驰,以使肺气得到清净。这是秋季养生规律。而冬季呢,则应该“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就是告诉人们冬季要避寒就暖,不要开泄皮肤而使汗出气耗,并要使精神内蓄,保持于潜藏伏匿的状态。这就是适应冬天养生方法。

  明白和掌握了四季气候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这还如《内经》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则应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二、未病先防,强身健体   未病先防,《内经》称之为“治未病”。它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唐代孙思邈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是中医学最早的三级预防概念,是现代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的起源。未病先防,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体现其预防思想:

  1.调畅情志:做到“恬淡虚无”。恬,是安静;淡,是愉快;虚,是虚怀若谷,虚以待物;无,是没有贪欲妄想。恬淡虚无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正气旺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促进病情好转。

  2.饮食有节: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不过食肥甘厚味;食性的寒温适中;注意种类搭配和膳食的合理;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3.起居有常: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顺应四时和昼夜的变化,安排适宜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适度,弛张结合。

  4.锻炼身体:经常锻炼身体,可使人体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关节活利,筋骨肌肉壮实,体魄强健。具备这些,自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

  5.药物预防:事先服用某些药物,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亦是防病于未然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运用中草药预防多种疾病,常获良效。如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腮腺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是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中医养生学认为,衰老是由于长期的阴阳失调、脏腑精气虚衰的结果。善养生者应顺自然,形神兼养,固护精气,调补脾肾,采取适当措施,以达到健身延年的目的。(《从中医学说谈养生保健》这个专题,至此已全部连载完,特此敬告。)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