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孩子成长 - 健康之初


过度的保护会阻碍孩子成长

核心提示: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但是过度保护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孩子的方式。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但是过度保护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孩子的方式。

  过度保护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包办代替。很多父母过于小心,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围着孩子团团转。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往往是孩子刚说口渴,大人已经拿出水杯,拧开盖子,小心翼翼地把温度适宜的水送到孩子嘴边;发现鞋子的粘扣散开了,还没等孩子弯腰,大人已经蹲下去帮孩子扣好了鞋子……

  过度保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过度干涉。怕地上不卫生,总是将孩子抱在怀中;怕孩子弄脏衣服而拒绝让孩子游戏;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他骑自行车;担心有碎玻璃会伤到脚而禁止孩子在沙滩脱鞋;教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质上就是对孩子的过度限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

  但是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很多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而采取过分的限制和保护措施,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某校野炊时,一个13岁的男孩什么也不会做。这个孩子说:“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如今不少父母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处处限制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将失去什么。“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家长们过度的关注和保护已经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无能。”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副总编、“知心姐姐”卢勤在参加一次少儿教育专家论坛时语出惊人。过度保护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会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都比一般的孩子要缓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过度保护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不足,从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战。受过度保护的孩子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有人把这样的人叫做“30岁儿童”。

  过度保护在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研究证明,过度保护会使孩子依赖性太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自信心,自理能力差,胆小,肢体灵活度差等等。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

  过度保护,使孩子缺少了成长过程中的磨砺,容易造成孩子的软弱闭塞、胆怯无能并逐渐养成胆小怕事的性格,同时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墙,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会难以适应社会。所以,受过度保护成长的孩子,在社会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

  不能否认,当今社会,各种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各种危险因素在增加,但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我们应当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主动学习健康地爱孩子,用头脑去爱孩子。

健康之初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