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类型众多,中医上如何分类?看看你属于哪类?
糖尿病类型众多,中医上如何分类?看看你属于哪类?
提到糖尿病,患者首先想到的便是西医的临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不可免,但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虽然西药能把血糖瞬间降下来,可是后面的副作用又是一大堆,长期服用就会面临的肝、肾损伤严重的风险,所以调养更为关键,而中医则注重内在调理,针对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的症候,对五脏六腑进行调养,既达到降糖止渴的效果,也可以固本培元,从根本上对身体进行调养。
一、阴虚火旺型糖尿病
阴虚火旺是指阴阳失调,机体阴阳的消长失去平衡,出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虚则阳亢并生热成火,除有这些现象外,尚有面红、目赤、喉痛、咽干、心烦、苔少、出血、舌质红瘦、脉细数等症状。阴虚则不能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发展而成阴虚火旺证。此类型的糖尿病多见于病久迁延不愈,也表现为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或阴精如精液、有形津液等亏损,而致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
身体表现:
1.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肺火), 或骨蒸潮热,颧红,男子遗精,甚则阳强易举,女子精神不振、乏力,时而畏寒、时而汗出,白带稀薄绵绵不断。
2.咽干口燥,口苦,口渴多饮。
3.心烦易怒。
4.夜寐多梦,心悸,头痛,面红,目干涩痛,口苦,大便干结,肝火。
5.牙龈肿痛,牙宣口臭,或口舌生疮,消谷善饥,脘痛如灼,伴五心烦热。
6.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或尿赤,大便干燥或秘结。
7.舌苔薄白或无苔、花剥,或薄黄,舌质干少津,脉细小数或滑数。
二、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气阴两虚,又称气阴两伤,是热性病或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液和阳气均受耗伤的现象。临床以精神萎靡、出汗多、口干咽痛、胸闷气短、四肢无力等为主要表现,“三多”症状明显,主要病因是脾虚失运,胃失濡养,治疗以健脾益气、养阴和胃为主。
身体表现:
1.失眠多梦或心悸健忘,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
2.胃脘痞满,食后尤甚,食欲不振。
3.目涩无泪,面色苍白,唇红咽干。
4.心烦不舒,心慌气短,头晕耳鸣,或有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头晕肢乏,手足心热。
5.小便淡黄,大便干燥。
6.舌苔薄白或少苔,舌质红少津,脉沉细或细数。
三、阴阳两虚型糖尿病
阴阳两虚意思是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这类型的糖尿病多见于疾病后期。“三多”症状迁延日久,初发病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因此要及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方法治疗。
1.形寒肢冷,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
2.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音喑哑,潮热盗汗,骨蒸劳热。
3.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
4.面色皖白或黧黑、水肿,皮肤、毛发干枯无华,头晕乏力,耳鸣耳聋,腰酸腿软。
5.夜尿频数,大便稀溏,便急,
多伴有并发症,或有酮中毒现象。
6.舌苔薄白,舌质淡胖,痰白沫状或有血痰,脉沉细无力。
四、脾肾阳虚型糖尿病
脾肾阳虚的是一种病证名,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气损伤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此种类型的糖尿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这类人群“三多” (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不明显,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治疗以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为主,可进行自我检测。
身体表现
1. 阳虚寒盛,气机凝滞,而症见面色胱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水谷失运而见腹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水湿泛滥,小便频数,量多或清长,或失禁,或如脂膏,或夜尿
频,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
4.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无力,耳鸣耳聋。
5.滑精或阳痿。
6.自汗。
7.舌苔白润,舌质淡胖或淡红,关、尺部脉沉细弱。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除服用西药以外,中医调养十分重要,也就是平常说的“三分治,七分养”,中医的辨证治疗糖尿病方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在控制、治疗糖尿病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